首页
> 案例>综合及其它> 详情
经营战略--白云山集团的兴衰


发布日期:2015-04-27 字号:[ ]


  广州白云山集团的主体企业是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,该厂创立于1973年,当初的家底是"24个人和3口铜锅",经过20多年的努力,白云山企业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, 拥有职工超过了1万名。1993年11月,白云山迈过了上市的门槛,成为继哈医药之后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二只医药股。光是在1993年,白云山企业集团整体销售额就高达8 亿元,位居该行业的第一位。甲A劲旅白云山球队更是让白云山名噪一时。
    白云山的产品也有出众的名牌。在中西药并举的情况下,白云山的西药销售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中药,形成了以中西成药特别是西药为主体的产品系列,所研制生产的药品品种多达300多个,其中仙力素粉针剂的投产,填补了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头孢类抗生素的一个空白;天然调脂的蜂蜡素胶囊为国家级二类中药;世福素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;蛇胆川贝软胶囊为国内独家新剂型;菌得治、活心丸也被评为当地名牌产品。
    但由于该企业经营者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多元化经营,致使白云山的规模不断膨胀,集团涉足经营的行业甚至多达20多个!一方面,上市初期公司就变更招股说明书上的计划,将所募集资金中的2.3亿元转而投向当时炙手可热的房地产行业。随着199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,房地产温度骤降。公司投入房地产的大量资金被紧紧套牢。
    另外一方面,白云山集团不顾自己的经营能力,雄心勃勃地在全国各省市大规模兼并、控股、联营了约100家药厂,致使自身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,管理人才极度匮乏的通病暴露无疑,不但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,反而将集团拖向巨额亏损的深渊。公司业绩大幅下降,经过1997年、1998年、1999年三年连续亏损,至1998年6月,全公司负债总额超过了40亿元,其下属上市公司亏损8.18亿元,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。
白云山集团兴衰史
    1973年,集团创立
    1993年,集团整体销售额高达8亿元,位居该行业的第一位
    1997年,开始连续三年亏损,1998年6月,全公司负债总额超过40亿元
    1999年,同比增长84.92%,全年实现利润5632.47万元,经济效益好转
    2000年中期,同比增长3.53%,实现利润总额4054.12万元,每股收益达到0.11元
    2000年,其下属上市公司亏损8.18亿元,医药集团整体负债60亿元人民币
 
白云山的"复活"
2000年11月,广州医药集团全面托管白云山企业集团,进而拉开重组"ST白云山"的工作,这也是作为托管重组白云山集团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步。重组"ST白云山",重点是优化资产,提高资产净值,摘掉ST帽,恢复融资功能。集团聘请了专业公司作为重组的财务顾问,依照《公司法》和上市公司等法规,采用债务减免、资产置换等方式,剥离不良资产,解除关联交易和担保,制定出资产重组、债务重整的方案。首先是取得市政府的支持,办理原市国资局持有的29.09%白云山上市公司的股权划拨,使广州医药集团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控股股东;第二,充分运用资本运营规则和集团的优质资产,与债权债务人进行艰难的谈判,实施对白云山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和债务减免;第三,用广药集团持有的"广州药业"股票,置换白云山股份公司为白云山集团债务所作的担保;第四,注入广药集团的6家西药企业的优质资产,置换出白云山股份的不良资产。通过一系列的资产、债务重组,使"ST白云山"的每股净资产达到摘帽的必备要求,2001年12月27日,该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,通过了有关协议。经过努力,白云山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取得连续3年盈利,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达到1.07元,2002年4月,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批准,撤销对白云山股票的特别处理,摘掉了长达3年的ST帽子,白云山上市公司重获生机,步出困境。至此,广药集团成功重组了白云山上市公司,成为了拥有"广州药业"和"白云山A"两大上市公司的控股母公司,构筑起广州医药的大板块,成为广州医药产业的龙头。

(来源:华南理工大学蓝海林)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推荐信息 | Recommended information
Copyright (c) 2012 湖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门户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湖南纬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学校首页 | 资源检索 | 联系馆员